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
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
|
头条 | 院士对话青年学子,认识高精尖纺织业王烨捷:朱院士,我们知道您从1982年开始上大学就一直在与纺织材料这个领域打交道,最早是做化纤专业,后来又做高分子材料,以您40多年的经验,能不能给我们讲讲,纺织大类,还有材料大类到底学的是什么? 朱美芳:1982年,我从江苏南通到上海上大学,学的专业叫化学纤维,实际上属于纺织化学系。 纺织产业链是从纤维材料到纺织工程到染色和整理,一直到服装设计,是这样一个产业链。学校也因此会设不同的专业,我学的化学纤维专业其实属于纺织产业中的一个基础原材料。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专业不仅可以应用于纺织,还可以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过去讲纤维材料,可能三分之一或者更多是“穿”在身上,三分之一用在家里,如床上、地上、墙上内饰等;还有三分之一应用到室外。 可以说,纤维材料是可以上天、入地、入海的,比如建筑里的增强材料,甚至是吃的膳食纤维、牛奶纤维。“行”的话像飞机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高铁、汽车轻量化都需要用到纤维材料,所以如果你问纺织材料类这样的一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我认为做的是基础的,是与我们衣食住行、老百姓生活、国家重大需求、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健康都密切相关的专业。 王烨捷:朱院士给我们普及了纤维材料以及纤维材料的重要作用,它和我们传统观念上对纺织纤维的理解已经完全不同了,能不能介绍一下,对即将毕业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应该怎么选这些专业? 朱美芳:首先我们这些专业都是工科,不是理科也不是文科,所以你首先要在工科单位里选。 对高中生来讲,就是你把数理化、生物,包括做一些化学实验等,把这些学好了,到大学学材料这些专业都是可以学好的。 王烨捷: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纺织工业,纺织工业在我国也具有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中国工程院的研究也表明,纺织化纤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个行业之一了,唐波先生你能不能从业内人士的这个角度给我们的学生讲讲,行业未来有什么样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唐波:其实纺织和材料专业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以前我们国家的整个基础比较差,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但随着国家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纺织和产业都提出了更高的一个要求。 以我自身经历来看,我从东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去了上海航天,从事的就是碳纤维在航天上面的应用,从航天出来之后进行了创业。我相信,随着新能源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它对于我们的材料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说纺织和材料这两个专业以后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 何佳栩:我们很多同学包括家长都特别想知道纺织材料大类目前的就业状况如何,近年来在就业领域有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朱美芳:对于就业,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是没有不好就业的行业,只有看我们个人的能力。我们老师一定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一个好材料,所以我一直说,我培养的最好的材料就是学生。 唐波:是的,首先是学习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除了在学校当中学到的一些知识外,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持续学习的能力非常关键和重要,这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素质,除此之外,我觉得团队的合作精神也非常重要。 王烨捷:我们发现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都会有一个深造的需求,那像纺织材料这样的大类,未来在学术领域是否还有上升或可塑空间? 朱美芳:拿材料专业来说,如果我们要做更深一步的创新,仅仅本科是不够的,有不少同学本科出去以后又回来,继续读硕士、读博士,只要想去学习和研究,空间很大。 何佳栩:我是纺织学院功能材料专业的,真正学习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材料交叉性比较大的, 我们还有三个分支开来的小方向,我选择的小方向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它是结合了纺织、材料、生物三个领域,真正学习起来的话还是要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要结合起来。 颜赛:我高考时是第一专业、第一志愿进入了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来学习,但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目的就是要来做实验,还没入学时我就问辅导员这个专业做实验的机会多吗?辅导员说来材料学院不用愁做实验的机会,现在来看,还是很符合我当时的预期。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上有非常有趣的实验课程,二是,学院还专门为我们开展了桥梁计划,就是带领本科生进入到课题组去开展科研实验,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在科研实验中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材料科学的魅力。 王烨捷:如果我作为一个中学生,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方向给我吗? 朱美芳:我认为当一个人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以后,就会充满好奇心、充满想法。 当然,因为中学生没有进到大学里,所以他们还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我觉得学校要主动走进中学去讲一些科普,让中学生提早了解大学里这些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 颜赛:进入到大学,就读于纺织材料或服装类的专业后,大学生应该如何去规划未来,比如直接就业的话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如果继续深造,又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提升自己? 朱美芳:进入大学就读后,大学生们要做好4个方面的学习,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颇有益处。一是学会写“Small Report”,记录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的学习实验情况,定期整理,给自己也提供给导师,不断提炼总结、查漏补缺,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策略;二是多跟老师们交流,多听老师意见,多跟着老师做课题,跟着老师的指引有目的地参加一些行业讲座和圆桌讨论活动;三是要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强健体魄,“大学时,我喜欢跑步,每天跑步1.5公里到3公里,所以我每天高强度做实验也不觉得累”;四是适度参加社团活动,增强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