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
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
|
【先进典型】北服周志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培养纺织服装行业创新人才12月29日,2022中国纺织大会在京举行。作为院校代表,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培养纺织服装行业创新人才》为题,从新时期的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典型发言,经验交流。她强调,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纺织服装行业和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兼具各国现代化特征和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纺织服装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彰显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纺织服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智慧的结晶,是最显性的文化表达,凝聚着特有的民族情结与审美意趣。通常来说,纺织服装同时复合了物质文化(例如材料、色彩等)、社会文化(例如礼制习俗、行业规定等)和精神文化(例如审美取向、思想表达等)三方面的属性。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国内的一系列重大活动都吸引世界、广受瞩目。在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北服有幸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服装服饰设计任务,在这些工作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服装在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承国家文脉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总结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是国之大典,“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这是对庆祝活动一系列服装的认可,也充分体现了时代和人民越来越急切的期盼新时代的中国服装能够更好的彰显时代精神、更好地展现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推动纺织服装更好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一扇窗口。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要务。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年来,纺织服装行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稳步提升,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不断强化,行业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认为,纺织行业是我国制造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五个行业之一。应该特别看到,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近年来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行业科技水平逐步达到或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已经成为以创新为驱动的科技产业。作为工科起家的北服,也亲身参与了行业技术的创新研发。就在本月11日,中国纺联组织的项目鉴定会认为北服教师负责的“功能聚乳酸纤维制备关键技术”项目成果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当前的纺织服装业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品牌附加值的提高,在稳定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创造就业空间、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压舱石,为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纺织服装业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的现代化。纺织服装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孙瑞哲会长曾指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时,我国人均纤维消费数量和结构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万美元时的水平,人民群众对纺织服装的多元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就业方面,行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岗位,吸纳了2000多万人口的就业。在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纺织服装业也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传统纺织服装工业基础上衍生出的文化创意、时尚创新等新消费也极大丰富着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新业态。就北服的经验来看,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推动开展了面向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和面向普通人群的户外防护服研发设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的无障碍服装研发设计、面向农林牧副渔从业者的工作服设计,以及在运动竞技、展览展示等不同场景中的服装服饰设计,都受到了广泛欢迎。这充分说明纺织服装在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拥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是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纺织服装业以“双碳”目标为战略导向,有序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节能节水、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北服在国内纺织服装教育领域较早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时尚教育”,并在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和校园文化中广泛传播应用。许多学生在工作后也都十分注重关注人的需要、关注社会的需要、关注生态的需要,切实贯彻了绿色、可持续的时尚理念。因此,纺织服装业在成为一种绿色产业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的消费观、审美观、时尚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纺织服装业是增进民心相通的桥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纺织服装业从原料、设计到生产流通、品牌运营都与世界经济深度关联,是维护全球纺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中国设计、中国品牌、中国风格也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尊重。作为国内服装教育的一员,近年来北服在国外受到了高度关注,参与了多项重大外事活动(例如北服的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就是中英两国人文交流共建项目),在一些排行榜上学校排名靠前并且名列亚洲前列,学校师生在服装设计和服装表演领域也屡屡斩获重量级国际赛事的桂冠。这些背后既有行业产业和服装教育自身的进步,也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密不可分,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时尚都吸引着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参与。作为文化的显性表达,纺织服装业在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纽带。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培养纺织服装业创新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部署并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说到底,科技创新靠人才支撑,人才靠教育培养。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根本任务,持续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特色鲜明的服装院校,北服始终服务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为纺织服装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在今年10月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学校系统谋划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时尚高校的路径,明确提出学校发展的“两个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需要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三个融合”(依托“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高度融合,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形成面向未来、独树一帜的时尚教育新模式;推动学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新格局)、“四力优势”(以设计学为龙头的“设计力优势”、依托工科创新的“科技力优势”、以党建思政引领为中心的“组织力优势”、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创造性转化为目标的“传播力优势”)、“五大工程”(面向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以及科研创新工程、成果转化实践工程、服装服饰文化研究工程、国际交流合作工程),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实践,北服正在着力强化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特色鲜明地为纺织服装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纺织服装业更高质量发展中强化人才支撑、贡献北服力量。 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北服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强化在服装服饰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对西方社会思潮、宗教思想、文化糟粕的思想敏锐性,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为青年学生打牢许党报国的底气自信、打牢一生受用的思想基础,引导青年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时代、服务社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北服,为人民美好生活努力奋斗是全校的发展共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设计的师生作品随处可见。 在人才培养中注重贯通融合、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在培养力量上,北服重视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四方责任”,注重学校内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在培养内容上,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艺科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建设集艺术、科技、时尚、文化等于一体的特色专业体系,赋能新时期复合人才培养。北服“艺术+思政”特色思政育人体系、“艺工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都是近年来学校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广受关注。在培养方式上,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实习实践,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育人传统。包括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内的所有北服科研和设计创新项目都有众多学生参与,校内外我们还和众多企业建立了300多个实践育人基地或研发平台,学生经过这些锻炼,在思想认识、能力素养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纺织服装业的多元特性要求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既知古今脉络,又明中外差异,既有审美情趣,也懂市场营销,能够以宽广视野,兼收并蓄,守正创新。北服将“与美同行”作为自己的校训,在学生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美美与共”的能力,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纺织服装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注重推动纺织工艺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时尚潮流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注重与世界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国际时尚教育、时尚产业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创新设计中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们对服装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审美需求。北服正致力于培养融通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引导学生具有更强的跨文化素养和更开阔的全球视野。 构建新时期纺织服装业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 事业之兴,关键在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现代化。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纺织服装业更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更多创新人才的引领驱动。对此,北服构成了人才选、用、育、留的完整链条。在这个人才工作链条中,北服与兄弟院校在长久的办学积淀中,有着面向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育人经验;身处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最前沿,对契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纺织服装业人才有着更精准、更全面的认识。今后,希望在中国纺联的统筹领导下,以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新姿态,共同致力于培养行业产业创新拔尖人才。 树立三大理念,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以产业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贯通融合,推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坚持多方联动,完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评价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行业产业实践需要更加匹配。 优化四个生态,建设共同体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优化学科专业生态,突出一流引领,交叉融合,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产业需要,加快布局建设交叉学科和新兴专业,夯实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优化文化生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夯实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优化交流合作生态,坚持内外联动、开放共享,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夯实人才培养的资源基础。优化创新生态,聚焦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技术攻关、前沿设计实践,激发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创造活力。 完善六大机制,实现校、会、企协同育人。建立行业协会(中国纺联、中国服装协会等)协调统筹机制,推动人才培养契合行业需要;建立“双师型”联合授课机制,推动校内教师理论授课与行业企业设计师、工程师应用教学相结合;建立授课教材联合编写机制,推动理论前沿与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建立校内实训实验与企业实践教学联动、创新创业培养支持机制;建立校内科研创新与企业需求匹配机制;建立人才供需对接机制。 创新三大实践,推动协同育人走深走实。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专注推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共建科技和设计创新研发中心,以项目制为牵引,构筑人才培养宽广平台;创新校企合作项目班、人才培养定制班、校企交流挂职锻炼、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多元形式,深化人才供需对接,优化人才选用育留。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北服自建校起就始终扎根于纺织服装行业,学校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共同绘就美好蓝图,创造锦绣事业。 |